huì

拼音
bì huì
注音
ㄅ一ˋ ㄏㄨㄟˋ
词性
动词

避讳的意思

词语解释

[ bì huì ] :

(动)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,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。


[ bì hui ] :

回避,忌讳。


引证解释

⒈ 回避;避忌。

《淮南子·要略》:“故言道而不明终始,则不知所倣依;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,则不知所避讳。”
唐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下官起,諮请曰:‘ 十娘有一思事,亦拟申论,犹自不敢即道,请五嫂处分。’五嫂曰:‘但道不须避讳。’”
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十九回:“小鸦儿也不消查考, 晁大舍也不消掩藏, 唐氏也不用避讳。”
陈登科《风雷》第一部第三二章:“既然是朋友,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。”

⒉ 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,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。

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风操》:“凡避讳者,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:桓公名白,博有五皓之称; 厉王名长,琴有修短之目。”
宋庄季裕《鸡肋编》卷下:“而唐冯宿父名子华,及出为华州刺史,乃以避讳不拜。”
郭沫若《蒲剑集·屈原考》:“始皇名政,别人一定要避讳。”

⒊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。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,不直说该事该物,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。

网络解释

旧时为了表示尊敬,在言语或书写时,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,称为「避讳」。避讳的方法有缺笔、缺字、换字、改音等各种方式。

国语辞典

避讳

  •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。避讳,汉语词语之一,意思是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,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,以表尊重。 该词语出自于《淮南子·要略》《颜氏家训·风操》《蒲剑集·屈原考》等。《公羊传·闵公元年》说:“春秋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。”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。
  • 避讳的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部首总笔画 16

      (1)(动)躲开;避免:~难|~暑。

      (2)(动)防止:~雷针。

      [更多解释]

    • 拼音 huì部首总笔画 6

      (1)(动)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;忌讳:隐~|直言不~。

      (2)(名)忌讳的事情:犯了他的~了。

      (3)(名)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。

      [更多解释]

    避讳的相关词语

    避讳的相关成语

    【避讳】的常见问题

    1. 避讳的拼音是什么?避讳怎么读?

      避讳的拼音是:bì huì
      点击 图标播放避讳的发音

    2. 避讳是什么意思?

      避讳的意思是:[ bì huì ] :

      (动)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,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。


      [ bì hui ] :

      回避,忌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