脍不厌细
- 结构
- 感情 中性成语
- 年代
- 热度一般成语
拼音: kuài bù yàn xì 怎么读
注音:
繁体:
感情 中性成语
脍不厌细的意思
折叠展开
解释:
脍:细切的肉;厌:满足。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。
脍不厌细的出处
折叠展开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……色恶,不食;臭恶,不食;失饪,不食;割不正,不食;不得其酱,不食。
-----··《论语·乡党》
脍不厌细的典故
折叠展开
春秋时期,被人们称为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的孔子,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,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粮食陈旧或变味,鱼肉不新鲜了,他都不吃。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,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。孔子的一生只有三年做官,晚年受到了一些礼遇,总的来说,他的一生仍是一个布衣,一个虽不“贱”却比较“贫”的人。所以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饮食生活当属“国人”,大部分时间的饮食仅果腹而已。孔子生活的年代,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堪称饮食文化的奠基期,但就其烹调工具、方法、食品结构、饮食习惯和风格来看,还是低级和粗糙的,不难看出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真正涵义,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,应选用上好的原料,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,这样才能达到尽“仁”尽“礼”的意愿。可见,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与祭祀相联系的,是建立在“礼”、“仁”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的。
脍不厌细成语接龙
折叠展开
脍不厌细字义分解
折叠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