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ià wén

俗下文字

  • 结构 偏正式成语
  • 感情 中性成语
  • 年代 古代成语
  • 热度一般成语

拼音 sú xià wén zì 怎么读

注音 ㄙㄨˊ ㄒ一ㄚˋ ㄨㄣˊ ㄗˋ

繁体

感情 中性成语

俗下文字的意思

折叠展开
  • 解释:

   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。

  • 出处:

    唐·韩愈《与冯宿论文书》:“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,下笔令人惭。”

  • 语法:

    俗下文字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
  • 示例:

    明·徐渭《序》:“至于应事作俗下文字,下笔令人惭,小惭者人以为小好,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。”

俗下文字的出处

折叠展开

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,下笔令人惭。及示人,则人以为好矣。

-----唐·韩愈·《与冯宿论文书》

俗下文字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sú), 亻部,共9画

(1)(名)风俗:世~|习~。

(2)(形)大众的;广泛流传的:~话|~曲。

(3)(形)庸俗:粗~|脱~。

(4)(名)指没出家的人:还~。

读音(xià), 一部,共3画

(1)(副)下面;位置在下的;低处:~面|~部。

(2)(副)等级或品级低的:~等|~级|~策|~人。

(3)(副)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~午|~集|~家|~旬。

(4)(副)向下面:~行车。

(5)(副)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~列|部~|在同志们的帮助~。

(6)(副)表示正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节~|目~|时~。

(7)(副)用在数目字后面;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~里都同意。

(8)(动)由高处到低处:~船|~降|~山。

(9)(动)(雨、雪等)降落:~雨|~雾。

(10)(动)颁发;投递:~令|~文|~通知|~帖。

(11)(动)去;到(处所):~乡|~地|~基层。

(12)(动)退场:该队三号上;五号~。

(13)(动)放入:~网捕鱼|~箸|~钻|~手。

(14)(动)卸除;取下:~装|把敌人的枪~了!

(15)(动)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~结论|~定义。

(16)(动)开始使用;使用:~药|~刀。(动物)生产:~蛋|~崽。攻陷;攻克:连~数城。到规定的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等:~班|~工|~课。退让:相持不~。低于;少于(多用于否定):~药|~刀。(动物)生产

(17)(量)(一~儿)。ɑ表示动作的次数:敲了两~(儿)。b〈方〉用于器物的容量:敲了两~(儿)。b〈方〉用于器物的容量

(18)(名)(~儿)用在“几、两”后面;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~(儿)。有时也作下子。

(19)(副)用在动词后。表示由高处到低处

(20)(副)用在动词后。表示有空间;能容纳:这个剧场能坐~几万人。

(21)(副)用在动词后。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写~八千字的论文。

读音(wén), 文部,共4画

(1)(名)文字;记录语言的符号:中~。

(2)(名)文章;作品:美~。

(3)(名)文言:半~半白。

(4)(名)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:~化|~明|~物。

(5)(名)旧时指礼节仪式:虚~|繁~缛节。

(6)(名)非军事的(跟‘武’相对):~职|~武双全。

(7)(名)古时称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~身|~了双颊。

(8)(旧读wèn)掩饰:~过饰非。

(9)(名)关于读书人的:~人。

(10)(名)姓。

(11)(量)一文不值。

(12)(形)柔和;不猛烈:~雅|~火。

(13)(形)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~|水~。

读音(zì), 宀部,共6画

(1)(名)文字:~调|~汇|~谜|~面|~模|~目|~幕|~盘|~形|~样|~义|~音|~母|~里行间|~斟句酌。

(2)(名)(~儿)字音:咬~儿。

(3)(名)字体:篆~|草~。

(4)(名)书法的作品:~画。

(5)(名)字眼;词:词典中没有这个~。

(6)(名)(~儿)字据:立~为凭。

(7)(名)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“字”:诸葛亮~孔明。

(8)(名)旧时称女子许配:待~闺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