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不反顾
- 结构 紧缩式成语
- 感情 中性成语
- 年代 古代成语
- 热度一般成语
拼音: yì bù fǎn gù 怎么读
注音: 一ˋ ㄅㄨˋ ㄈㄢˇ ㄍㄨˋ
繁体:義不反顧
感情 中性成语
义不反顾的意思
解释:
反顾:回头看。①义:通“议”,考虑,打主意,选择。决策时连回头看的功夫都没有。形容毫不犹豫,极为迅速地作出某项决定。亦作“计不反顾”。②为了正义只能奋勇向前,不犹豫回顾。亦作“义无反顾”。
出处:
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夫边郡之士,闻烽举燧燔,皆摄弓而驰,荷兵而走,流汗相属,唯恐居后,触白刃,冒流矢,义不反顾,计不旋踵,人怀怒心,如报私讎。”
语法:
义不反顾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。
近义词:
义无反顾、议不反顾
义不反顾的出处
夫边郡之士,闻烽举燧燔,皆摄弓而驰,荷兵而走,流汗相属,唯恐居后,触白刃,冒流矢,义不反顾,计不旋踵,人怀怒心,如报私仇。
-----汉·司马相如·《喻巴蜀檄》
义不反顾的典故
西汉时期,我国西南部地区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,被称作西南夷。有的还生活在氏族部落状态中,有的已进入到奴隶社会,形成一个个小的国家。 汉武帝为了与西南夷的部族沟通,派郎中唐蒙(曾任鄱阳令)修治通往夜郎(贵州西部一带)西(bó)中(四川宜宾一带)的道路。唐蒙在巴、蜀二郡征用民工过多,又杀了他们的首领,并在西南一带大肆骚扰,这引起了巴、蜀百姓的惊恐和不安,于是那里就发生了骚乱。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,就命文人司马相如责备唐蒙,又命他写《谕巴蜀檄》,解释唐蒙的骚扰不是汉武帝的旨意,又威胁巴蜀人服从汉朝的命令,司马相如在檄文中写道:“边境郡县的士卒们,听说要打仗,他们人人都挽弓冲锋,执戈向前,汗流浃背,紧紧相随。个个争先,唯恐落后。他们迎着敌人的刀刃,冒着如蝗的飞箭,为了正义,决不徘徊退缩;宁可战死,也不愿做逃兵,他们满怀义愤,如同自己有深仇大恨。难道他们愿意死、厌恶生吗?难道他们不是在编的大汉国民、与你们巴蜀百姓不属同一个帝王管辖吗?他们深谋远虑,从长计议,急国家之所急,替国家排忧解难,心甘情愿尽到自己的责任。”司马相如的檄文,是为了说服巴蜀老百姓能够顾全大局,听从汉朝的命令的。他的文章果然奏了效。巴蜀一带暂时安定下来,修路的工程又开始进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