困兽犹斗
- 结构 主谓式成语
- 感情 中性成语
- 年代 古代成语
- 热度常用成语
拼音: kùn shòu yóu dòu 怎么读
注音: ㄎㄨㄣˋ ㄕㄡˋ 一ㄡˊ ㄉㄡˋ
繁体:困獸猶鬥
感情 中性成语
困兽犹斗的意思
解释:
困兽:被围困的野兽;犹:还、仍;斗:搏斗。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搏斗。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。
出处:
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二年》:“得臣犹在,忧未歇也。困兽犹斗,况国相乎!”
语法:
困兽犹斗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;含贬义。
示例:
况困兽犹斗,背城一战,尚有不可测之事乎?(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九回)
英语:
One fights to the death in desperation.
俄语:
загнанный зверь отбивается
其他:
<德>ein umstelltes Wild wehrt sich verzweifelt--in einer hoffnungslosen Lage verzweifelte Anstrengungen
近义词:
铤而走险、狗急跳墙、垂死挣扎、负隅顽抗
反义词:
放下屠刀、自行灭亡、束手待毙、束手就擒、引颈受戮、坐以待毙
困兽犹斗的出处
(文公曰)得臣犹在,忧未歇也;困兽犹斗,况国相乎!
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
困兽犹斗的典故
"此典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公曰:‘得臣犹在,忧未歇也。困兽犹斗,况国相乎?’”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,处在困境中的野兽,还要拼死挣扎一番,何况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呢! 这句成语的典源与我们曾经讲过的“退避三舍”、“止戈为武”的典源有一定的联系。由于晋国的几位将军不听从元帅荀林父的命令,一意孤行非要与楚国军队交战,结果大败而归。荀林父引咎自责,请求判死罪。晋景公已经准备答应了,大夫士贞子却连说不可以,并劝阻说:“从前城濮之战时,先是退避三舍,后来打胜了的晋国军队缴获了楚国军队大批辎重,接连三天吃了楚军来不及搬走的粮食,而你的父亲晋文公的脸上还带着愁容。左右的人不理解,问道:‘打胜仗应该欢喜您反而忧愁,难道打了败仗应该忧愁的时候反而欢喜吗?’晋文公回答:‘得臣还在,不能就此放心啊!一头野兽被困住了,还要挣扎一番,何况像得臣这样的猛将呢’。”晋文公在这里提到的得臣,是指楚国的宰相,城濮之战楚军的统帅成得臣。成得臣有勇有谋,当年晋文公在楚国避难时,两人有所接触,彼此了解对方。酒宴上,晋文公答应楚成王,日后晋楚如果交兵,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楚王收留之恩。宴席散后,成得臣就劝楚成王杀掉晋文公,断言今后与楚国争天下者必是此人。楚成王却没有听从成得臣,这才有了以后的城濮之战。战后,楚成王一怒之下,逼迫成得臣自杀。这一消息传到晋国,晋文公方才露出了笑容,长出了一口气说:“现在算是晋国又胜了一次,而楚国呢,又打了一次败仗。从此楚国两代都兴不起来。” 话说到这里,士贞子话锋一转,对晋景公说:“荀林父是国家的重臣,可以说是敌方畏惧,惟恐他存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。这一仗虽然打败了,但事出有因,责任不全在他,怎么就可以杀死他,做那种让敌国高兴的事呢!”晋景公这才恍然大悟,于是免了荀林父的战败死罪,仍让他领兵戴罪立功,也使得晋国较好地度过了战败的危机。 后来,人们就把晋文公所说的比喻,引申为“困兽犹斗”一句成语,用来形容即使处在最困难的情况下,虽然已经是精疲力竭,也还是要尽力挣扎,起来抵抗。不过,在今天的实际使用中,这句成语常常是贬义,形容那些坏人或坏的集团,在被压制得将要溃灭时,还要作无谓的顽抗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