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ì cái shū

志大才疏

  • 结构 联合式成语
  • 感情 贬义成语
  • 年代 古代成语
  • 热度常用成语

拼音 zhì dà cái shū 怎么读

注音 ㄓˋ ㄉㄚˋ ㄘㄞˊ ㄕㄨ

繁体志大才疎

感情 贬义成语

志大才疏的意思

折叠展开
  • 解释:

    志:抱负;疏:粗疏;薄弱。志向远大;才能不足。

  • 出处:

   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孔融传》:“融负其高气,志在靖难,而才疏意广,迄无成功。”

  • 语法:

    志大才疏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含贬义。

  • 示例:

    此人言过其实,志大才疏

  • 英语:

    inspire more than one can achieve

  • 日语:

    抱負(ほうふ)が大(おお)きいわりに才能(さいのう)の伴(ともな)わないこと

  • 俄语:

    На грош амуниции,на рубль амбиции.

  • 其他:

    <德>groβer Ehrgeiz,kleines Talent<法>

  • 近义词:

    眼高手低、一无所能、言过其实

  • 反义词:

    精明强干、游刃有余、一柱擎天、反复无常

志大才疏的出处

折叠展开

融负其高气,志在靖难,而才疏意广,迄无成功。

-----南朝宋·范晔·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

志大才疏的典故

折叠展开

晋代时,有一个叫周顗的人,字伯仁,祖籍在汝南安成(今河南平舆南)。西晋末,周顗为镇军将军长史。公元316年,西晋灭亡。第二年,司马睿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重建政权,史称东晋。周顗渡江后,任东晋的荆州刺史。 东晋刚建立时,丞相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权势很大。晋元帝司马睿为了削弱王导兄弟的权势,重用刁协、刘隗等人。永昌元年(公元322年),王敦以诛灭刘隗为名,起兵攻打建康。当时,有人认为王敦谋反,王导也有责任,主张把他们俩都杀掉。周顗认为,王敦谋反,不应该牵连到王导。他力称王导无罪,被晋元帝采纳。后来,王敦领兵攻入建康,杀了刁协,刘隗战败投奔了石勒。王敦曾问王导:周顗这个人怎么样?王导因为不知道周顗曾在元帝面前救过自己,所以对王敦说:他的政治倾向我不太清楚。王敦见此情形,也把周顗杀了。当王导知道周顗曾救过自己时,非常悔恨地说:我虽没有杀周顗,但周顗却是因为我而死的。 刘义庆在《世说新语》中,对周伯仁曾有段评语,说他志向很大而才学有限,名声很重但愚昧无知。

志大才疏成语接龙

折叠展开

成语接龙(顺接)

志大才疏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zhì), 士部,共7画

(1)(名)志向;志愿:~同道合。

(2)(名)姓。

(3)(动)〈方〉称轻重;量长短、多少:用称~~。

(4)(动)记:~喜|~哀。

(5)(名)文字记录:杂~。

(6)(名)记号:标~。

读音(dà,dài), 大部,共3画
dàdàitài

1. 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

2. 指大小的对比,比如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

3. 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

4. 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

5. 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

6. 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

7. 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

8. 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

9. 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

1. 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

2. 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

1. 古通“太”。

2. 古通“泰”。

读音(cái), 一部,共3画

(1)(名)才能。

(2)(名)有才能的人:~子。

(3)(名)姓。

(4)(副)刚才;表示以前不久。

(5)(副)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。

(6)(副)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(前面常常用“只有、必须”或含有这类意思)。

(7)(副)表示发生新情况;本来并不如此;含有“刚刚”的意思。

(8)(副)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;次数少、能力差等;有“只”、“仅仅”的意思。

(9)(副)表示强调或确定的语气(句尾常用‘呢’字):那里的风景~美呢!

读音(shū), ⺪部,共12画

(1)(动)清除阻塞使通畅;疏通

(2)(形)事物之间距离远;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:~林|~星。

(3)(形)关系远;不亲近;不熟悉:~远|生~。

(4)(动)疏忽:~于防范。

(5)(形)空虚:志大才~。

(6)(动)分散;使从密变稀:~散。

(7)姓。

(8)(名)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;条陈:上~。

(9)(名)古书的比“注”更详细的注解;“注”的注:《十三经注~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