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ào tiān xià zhī wěi

冒天下之大不韪

  • 结构 动宾式成语
  • 感情 贬义成语
  • 年代 古代成语
  • 热度生僻成语

拼音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怎么读

注音 ㄇㄠˋ ㄊ一ㄢ ㄒ一ㄚˋ ㄓ ㄉㄚˋ ㄅㄨˋ ㄨㄟˊ

繁体冐天下之大不韙

感情 贬义成语

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思

折叠展开
  • 解释:

    不韪:不是,错误。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。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。

  • 出处:

   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隐公十一年》:“犯五不韪,而以伐人,其丧师也,不亦宜乎?”

  • 语法:

    冒天下之大不韪动宾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
  • 示例:

    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,冒天下之大不韪,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。(毛泽东《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》)

  • 英语:

    dare do what the whole world considers to be wrong

  • 俄语:

    идти наперекор всему миру

  • 其他:

    <拉>contra mundum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冒大不韪

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出处

折叠展开

犯五不韪而以伐人,其丧师也,不亦宜乎?

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

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典故

折叠展开

春秋初年,郑国与息国互为邻邦,皆属小国。在公元前712年,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争端,息国国君竟毅然决定对郑国发兵。此举在时人看来,简直是在自寻死路。 《左传》记载:“息国不察德义之所在,不顾实力之悬殊,不念亲族之和睦,不明是非之曲直,不审己身之过错,犯此五不韪而兴兵,其败绩也,岂非命中注定?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息国在出兵时犯下了五大严重的错误:一是不考虑行为的正义性;二是不评估自己的实力;三是不顾及与亲族的和睦关系;四是不分辨是非的真相;五是不反思自身的过错。而息国对此却浑然不觉。 结果正如人们所料,息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,国君狼狈地撤退回国。 这一事件催生了“犯天下之大不韪”这一成语,用以形容公然做出天下人都认为错误的事情,也常称作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。

冒天下之大不韪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mào,mò), 冃部,共9画
màomò

1. 向外透或往上升:冒烟(①烟往上升;②发怒)。冒汗。冒尖。

2. 不顾(恶劣的环境或危险等),顶着:冒雨。冒险。冒死。

3. 不加小心,鲁莽,冲撞:冒失。冒昧。冒进(不顾具体条件,急躁进行)。

4. 用假的充当真的,假托:冒牌。冒充。冒名顶替。

5. 复盖:“先设一铁板,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”。

6. 贪污:“贪于饮食,冒于货贿”。

7. 古同“帽”。

8. 古同“瑁”,玳瑁。

9. 姓。

1. 〔冒顿(dú)〕中国汉初匈奴族的一个君主名。

读音(xià), 一部,共3画

(1)(副)下面;位置在下的;低处:~面|~部。

(2)(副)等级或品级低的:~等|~级|~策|~人。

(3)(副)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~午|~集|~家|~旬。

(4)(副)向下面:~行车。

(5)(副)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~列|部~|在同志们的帮助~。

(6)(副)表示正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节~|目~|时~。

(7)(副)用在数目字后面;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~里都同意。

(8)(动)由高处到低处:~船|~降|~山。

(9)(动)(雨、雪等)降落:~雨|~雾。

(10)(动)颁发;投递:~令|~文|~通知|~帖。

(11)(动)去;到(处所):~乡|~地|~基层。

(12)(动)退场:该队三号上;五号~。

(13)(动)放入:~网捕鱼|~箸|~钻|~手。

(14)(动)卸除;取下:~装|把敌人的枪~了!

(15)(动)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~结论|~定义。

(16)(动)开始使用;使用:~药|~刀。(动物)生产:~蛋|~崽。攻陷;攻克:连~数城。到规定的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等:~班|~工|~课。退让:相持不~。低于;少于(多用于否定):~药|~刀。(动物)生产

(17)(量)(一~儿)。ɑ表示动作的次数:敲了两~(儿)。b〈方〉用于器物的容量:敲了两~(儿)。b〈方〉用于器物的容量

(18)(名)(~儿)用在“几、两”后面;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~(儿)。有时也作下子。

(19)(副)用在动词后。表示由高处到低处

(20)(副)用在动词后。表示有空间;能容纳:这个剧场能坐~几万人。

(21)(副)用在动词后。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写~八千字的论文。

读音(zhī), 丶部,共3画
[ zhī ]

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
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5.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6.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
7. 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读音(dà,dài), 大部,共3画
dàdàitài

1. 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

2. 指大小的对比,比如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

3. 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

4. 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

5. 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

6. 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

7. 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

8. 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

9. 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

1. 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

2. 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

1. 古通“太”。

2. 古通“泰”。

读音(bù), 一部,共4画
[ bù ]

1. 副词。

2.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
3. 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

4. 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

读音(wěi), 韦部,共13画

(动)是;对(常和否字词连用):冒大不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