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格不入

  • 结构 偏正式成语
  • 感情 中性成语
  • 年代 近代成语
  • 热度常用成语

拼音 gé gé bù rù 怎么读

注音 ㄍㄜˊ ㄍㄜˊ ㄅㄨˋ ㄖㄨˋ

繁体

感情 中性成语

格格不入的意思

折叠展开
  • 解释:

    形容彼此不协调;不相容。格格:阻碍;隔阂。入:融洽。

  • 出处:

    清 袁枚《寄房师邓逊斋先生》:“以前辈之典型,合后来之花样,自然格格不入。”

  • 语法:

    格格不入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形容思想感情、言论等。

  • 示例:

    我本不知“运动”的人,所以凡所讲演,多与该同盟格格不入。(《鲁迅书信集 致章廷谦》)

  • 英语:

    cannot get along with one another

  • 日语:

    投合(とうごう)しない,まったく合蕑(あいい)れない,しっくりしない

  • 俄语:

    несовместимый

  • 其他:

    <德>mit etwas absolut unvereinbar sein<法>ne pas cadrer

  • 近义词:

    方枘圆凿、水火不容、针锋相对、自相矛盾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水乳交融、融为一体

格格不入的出处

折叠展开

弟久困铃索,遇眼前一切人与事,格格不入。

-----明·缪昌期·《答毛禹门》

格格不入的典故

折叠展开

“格格不入”原作“扞格不入”。陆九渊(公元1139—1192),字子静,南宋抚州金谿人。为乾道进士,南宋思想家、教育家,于象山结茅讲学,学者称象山先生。曾任靖安县主簿、国子正,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。陆九渊创“心学”,提出“心即是理”的观念,认为“宇宙即是吾心,吾心即是宇宙”,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。“心”和“理”是永恒不变的,且放诸四海皆准,故不论时代古今、东西南北,道德标准都是人心所固有的。其于治学方法上,主张“发明本心”,认为只要悟得本心,不必多读书,“学苟知本,六经皆我注脚”。陆九渊曾与朱熹会鹅湖论辩,意见多处不合。陆九渊的学说后来由明朝的王守仁继承,成为陆王学派。在〈与徐子宜书〉中,陆九渊提到刘文潜在江西作官时,颇有政绩,等他到了湖、广作官,评价就大不如前。陆九渊曾听兄长提起刘文潜,以为他必不是个庸碌之辈,后来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。他认为刘文潜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上,无所不取,丝毫没有畏惧;但是论到诚意正心等道德修养时,就显得抵触而不能相合,并以此自谓为光明公正。后来“格格不入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。

格格不入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gé), 木部,共10画

1.  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:格子纸。方格儿布。

2.  法式,标准:格局。格律。格式。格言。合格。资格。

3.  表现出来的品质:格调。风格。人格。国格。性格。

4.  阻碍,隔阂:格格不入。

5.  击,打:格斗。格杀。

6.  推究:格致。

7.  树的长枝。

8.  至,来:格于上下。

9.  感通:格于皇天。

10.  变革,纠正:格非。

11.  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。

读音(gé), 木部,共10画

1.  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:格子纸。方格儿布。

2.  法式,标准:格局。格律。格式。格言。合格。资格。

3.  表现出来的品质:格调。风格。人格。国格。性格。

4.  阻碍,隔阂:格格不入。

5.  击,打:格斗。格杀。

6.  推究:格致。

7.  树的长枝。

8.  至,来:格于上下。

9.  感通:格于皇天。

10.  变革,纠正:格非。

11.  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。

读音(bù), 一部,共4画
[ bù ]

1. 副词。

2.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
3. 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

4. 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

读音(rù), 入部,共2画

(1)(动)进来或进去:投~|~冬|由浅~深。

(2)(动)参加到某种组织中:~学|~伍。

(3)(动)收入:岁~|量~为出。

(4)(动)合乎:~时|~情~理。

(5)(名)入声:平上去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