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ì ér fén

治丝而棼

  • 结构 偏正式成语
  • 感情 中性成语
  • 年代 古代成语
  • 热度生僻成语

拼音 zhì sī ér fén 怎么读

注音 ㄓˋ ㄙ ㄦˊ ㄈㄣˊ

繁体治絲而棼

感情 中性成语

治丝而棼的意思

折叠展开
  • 解释:

    谓理丝不找头绪,就会越理越乱。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,使问题更加复杂。语本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“臣闻以德和民,不闻以乱。以乱,犹治丝而棼之也。”

  • 出处:

    语出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“臣闻以德和民,不闻以乱。以乱,犹治丝而棼之也。”

  • 语法:

    治丝而棼作宾语、补语;用于处事。

  • 示例:

    夫政出多门,非国家之福也。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,而复以上院掣肘之,是治丝而棼也。梁启超《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·边沁之政法论》

  • 近义词:

    治丝益棼

治丝而棼的出处

折叠展开

(众仲对曰)臣闻以德和民,不闻以乱;以乱,犹治丝而棼之也。

-----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

治丝而棼的典故

折叠展开

鲁隐公四年的卫国,经历了一场权力的动荡。卫国的州吁,出于野心和权力的欲望,杀害了原本的国君卫桓公,自立为君。新君州吁上台后,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决定向郑国发动战争,以报复先前国君留下的恩怨,并借此展示自己的力量,以取悦诸侯,安定民心。 州吁向宋国表达了自己的意图:若宋国有意对郑国用兵,卫国将全力支持,并且陈国和蔡国也将一同参与。宋国的国君权衡利弊后,决定接受州吁的提议。于是,宋、陈、蔡、卫四国联军,浩浩荡荡地向着郑国进发,围攻了郑国都城长达五日,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而撤军。 鲁隐公得知此事后,对大夫众仲说:“众仲,你如何看待州吁此举?他能否成功稳固其国君之位?”众仲沉思片刻,缓缓答道:“主公,臣闻治国之道,在于以德服人,使百姓安居乐业,而非以武力相逼,使国家陷入混乱。若以乱治国,就如同整理蚕丝时找不到头绪,只会越理越乱。州吁此人,虽手握重兵,却缺乏民心;他行事残忍,不顾百姓疾苦,必将失去亲信。如此众叛亲离,他又如何能长久?” 众仲的话中,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:“治丝益棼”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人整理蚕丝时的经验,若是不按顺序、不找头绪地乱理,只会使蚕丝更加混乱。同样地,解决问题时,若方法不当,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,难以解决。州吁的行为,正是“治丝益棼”的写照,他虽手握重兵,却因方法不对,最终难以成功。

治丝而棼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zhì), 氵部,共8画

(1)(动)治理

(2)(形)指安定或太平:~世。

(3)(名)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:~所|府~。

(4)(动)医治:~病。

(5)(动)消灭(害虫):~虫|~蝗。

(6)(动)惩办:~罪。

(7)(动)研究:~学。

(8)姓。

读音(sī), 一部,共5画

(1)(名)蚕丝。

(2)(名)像丝的物品。

(3)(名)万分之一。

读音(ér), 而部,共6画

1.  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
2.  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
3.  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

读音(fén), 木部,共12画

(形)纷乱(整理丝时找不到头绪;越理越乱。比喻做事没有条理;越搞越乱)。